中级会员

- 积分
- 378
- 威望
- 37 点
- 资产
- 1120 金币
- 注册时间
- 2011-9-25
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2-6-4 00:10
|
显示全部楼层
本帖最后由 vtdr 于 2012-6-4 00:15 编辑 " i& G& r2 Y3 R9 a, N M8 _' c
% Z; E9 U. y; G七 2 D! x8 h% y m, l4 I" u+ Q6 f
; ]# j F4 D3 s; K
$ t' d, v b. G( [8 {: u在那之前,大伯和二伯都已各有四个子女,大姑和小姑都相继嫁到了邻县的官店。每个家庭都仍然是农耕为生,过着基本自足的日子。祖父只雇了一个长工,是族房的一个孤儿,带有收养性质,那孩子也只十几岁。土地则分给了三个儿子,我父亲的那份,就由祖父母代耕着----一个地主的全部家当就是这些了,但这,在当年的石板村,就算是唯一的首富。 ! C V! [$ y. F. Q$ J+ T
9 z$ p0 N: z- x7 z% ]1 \9 ]# F8 {* f1 |
祖母在她的幺儿外出的当年,终于油尽灯枯。她的早逝使她备享尊荣,那场丧礼办得风光体面,成为那些山中后人至今还能铭心的最后一抹残红之忆。古人说:寿则多辱。祖母幸好没有熬到1951年,否则她将如何面对那在劫难逃的灭门之祸。 ( B2 B' N" O: X: `4 o( D
7 s5 B* \0 y ?3 D
0 ]' K/ d, H' t9 b5 g- F父亲考上了恩施五峰山上的清江中学。次年,据说因为打群架而被开除。就在他晃荡在江边卵石滩上无所适从时,林彪的四野开进了州城。那时的***所到之处,马上成立革命干部大学,用延安和东北那套成熟的洗脑方法,赶紧为地方培养管理干部。走投无路的父亲需要一份口粮,马上成为了首批学员。很快就学会了斗地主分浮财和杀人玩枪的技术,于是便分往利川开始伟大的“清匪反霸”运动。那时的老家肯定不通邮路,他对革命也肯定还抱有许多幼稚的想法,他也许还侥幸地认为他的家庭刚刚脱贫,应该不在……之列。于是他充满激情的投身到伟大的洪流中去,在剿匪的战斗中双枪横行,杀人越货屡建功劳。很快入D,很快成为最年轻的区委书记。关于父亲,我将另文专述。 / |3 K% S' l2 U0 U. W& X9 Y% B0 i
$ ?! v& k! c0 Z7 R9 ^+ d) k1 V, ^- U& k; K
49年和50年,父亲与祖父是否有过联系,是否彼此知道对方的消息,这是父亲一生的秘密,我现在已经永远无从得知了。父亲用沉默维护着他的尊严,也一定用隐忍埋藏着他的耻辱。我相信我这一代人的父辈,多是少言寡语之人。他们用一生的压抑来努力遗忘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,以至暮年往往精神崩溃。 8 A" p8 a2 f7 K' a& H. F ?& Y: Z
: b: n; k) S* X, j4 O
" J' b9 F1 U, b* ^# z八 . \4 M; O/ A# W7 c
8 D& a* a! `5 g1 E
$ P. z' r1 @. B# q3 W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,这是中国人最早对土地所有权的认识。在没有王的时代,土地是公共的,你所在的氏族或部落开拓到哪里,你就拥有那一方大地。而王的产生,从来就非民选,谁将暴力发挥到极致,谁就是王,谁就拥有天下的土地。 6 v9 K8 U" d- ^2 Z9 E0 k$ m6 z
5 g5 E" d( S5 @: Q2 t2 ~- T+ r
7 l) m4 ?: w3 h/ u( b7 t5 H
在封建社会,君主虽然认为天下即朕,但在实际的非疆域概念的耕地制度上,是承认私田的。也就是说,除开朝廷征占的公田,部队开发的屯田,分封赏赐的职分田,其它自耕田、永业田和庄园均属私有。你只要向政府按亩纳税即可,民间的私相买卖和授受皆不干预,政府只作登记收税。明朝鼓励人民开荒造田,给地15亩,免征三年,有余力者不限顷亩。洪武二十七年诏曰:额外垦荒,永不起科。这意味着你自己筚路蓝缕开拓出来的田地,政府连税赋都放弃。所以在明朝,官田仅占百分之十一,清朝则只有百分之四点五。 8 g! I: A) b o0 N# t
* A( c5 t' X8 [5 u7 {! O% @# l* h3 {4 ~5 k0 s
民国时代的1930年,政府搞了大规模的土地和人口普查,推出了中国第一部《土地法》。本法规定----国家依法征收之地属全体国民所有;政府占用私地须收买;矿藏道路江河湖泊风景古迹不得私有;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权的土地仍属私有。 0 N/ D5 h$ Y7 w/ O# e
$ T' |7 e& D4 \! p
# ?' t; s9 @6 y8 Q# ]! w
个体的人依托于一个国家而生存,需要政府提供安全、秩序、法律等基本保障,因而必须向国家纳税,这种缴皇粮的观念对中国人来说早已无须多说。无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摊丁入亩法,都有优劣长短。而人的天分寿夭能力强弱自然也各有不同。土地在各家之手,投放同样的种子却并不能保证获得同样的收成。天灾人祸皆能逐渐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贫富距离,于是,有的要典地,有的要卖田,自然便有人收购。一切皆由市场经济在操纵,往宿命上说,人生的祸福还自有许多看不见的因缘。就这样,同一片大地上便有了地主、富农、中农、贫农和雇农。
5 z0 P7 b8 A8 j1 a3 M0 y' ]" G- n' Y
& k4 P* E% A9 u! o' S3 v4 Q; S2 X/ r" o
九 : ~) q9 R/ i! @# l) B0 ?
) {2 \8 n# `# ~
& Z4 D; a7 ~, C/ p; B' `6 b8 R土地问题是一个农耕民族致命的焦点,历代的皇权更替也多与此相关----均贫富,耕者有其田,这是多少人造反的口号,但从来没看见哪个起义的领袖真正与民同苦。皇朝换了血统,法统却依然袭旧,受苦的还是底层百姓。 3 u( G' t/ p& f9 W9 p
* E3 P9 h, @0 I- A/ ~: I
7 Q9 o1 `. f5 r7 _/ c这个D闹红军时代,本质上还是流寇----打到哪吃到哪,只有地主家有吃的,所以抢地主无可厚非。到了陕北,有了自己的占领区,才有了相关的政策----既要搞统一战线抗日,就不能完全抗拒政府而私下斗地主;又要吸引穷人支持,就不能不给老百姓甜头。于是,当时出台的方法是强迫地主减租减息,再由农民向D纳粮.军队自己也去开荒经商包括种大烟来换取费用。那时,毛是承认所谓开明绅士的,也和大地主交朋友。 V; T& p* S* y
& _+ o1 M! _( ~
& }9 p" N' c9 f2 I- e6 \( z) l
抗战一胜利,共军迅速坐大,两D要抢天下,在野的一方缺粮饷,光靠减租减息是不敷日用的,于是紧急推出土地改革政策及一整套实施办法。具体来说就是每到一处,先划分阶级成分,依靠贫雇农,团结中农,孤立富农,消灭地主。把地富的土地房产牲畜农具和粮食全部瓜分了,还给农民新的土地证。这样一来的巨大好处是,D有了粮饷,兵源。老百姓怕政府军来又夺走所谓的胜利果实,便只好和D绑在一起跟当时的政府作对。这一招实在是高,所谓的中央军要维护社会秩序,自然不能也如此乱来,于是所到之处只有挨打了。
3 e# c( ~# }, i8 S& n
4 f# v6 c) x8 l2 g; ?3 _, T" d* S4 P, u, x5 z
按说地主的田产分就分呗,大变革时代,个人承担一定的损失也无话可说。大家都是国民,总应给条活路,不应拿了别人的东西,还要羞辱并夺人性命。当时老苏区很多干部也都这么想,在抗战时,许多地主都和八路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,甚至许多共D高干都是地主子女。但不这么做,贫雇农就有顾虑,毕竟拿人钱财内心不安。毛发现这个问题后,作了严重批评,并允许基层过火,说以后再纠偏都行。于是大规模的土改开始了,家庭出身地主的干部靠边,无业游民发动起来,人性中的恶全部调动出来,各种人间惨剧纷纷登场[后文再举例]。以上内容读者可参看毛选第四卷及近年D史研究,可知笔者不诬. |
|